盧建璋 醫師

腸安俱樂部

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3D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術(da Vinci)經直腸顯微手術 (TEM)、肛門手術(痔瘡、廔管及相關微創手術)、大腸鏡檢查及治療、醫療器材研發

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3D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術(da Vinci)經直腸顯微手術 (TEM)、肛門手術(痔瘡、廔管及相關微創手術)、大腸鏡檢查及治療、醫療器材研發

國家新創獎/人工肛門造口發明

AWARDS

南臺灣除了陽光普照,熱情洋溢之外,同時也有很強的研發能量,結合產、學、研的研發能力就可以達成很好的成果。
於今年,第17屆由國家醫療產業策進會所舉辦的國家新創獎逐漸公佈得獎團隊,國家新創獎對於國內的學研機構與頂尖臨床團隊除了事彰顯創新醫療與臨床服務的深耕成果,也是連結產業、商化、創業的重要前哨。
本次由高雄長庚醫院、高雄師範大學、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中心合作分別由盧建璋醫師(高雄長庚醫院團隊:林岳民醫師、精神科洪琪發醫師、護理部柯幸芳督導、造口治療室陳春敏組長及吳美鳳治療師)、唐硯漁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團隊:林漢裕教授)、曾俊傑博士(金屬中心團隊:王躍鈞工程師)分別領導及合作以「重建造口幸福人生 - 全球獨創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獲得了2020,第17屆國家新創獎的殊榮。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此後已連續13年佔據發生人數第一位,平均每天約有41個人確診大腸癌。有些直腸癌或是腸道阻塞或破裂的病人常需要採用所謂的2階段手術治療法, 也就是病患常需要一個暫時性人工造口來避免遠端傷口的污染或是腸道減壓。傳統造口貼袋黏貼處脫落及滲漏, 除了會導致化學性皮膚炎及病患恐懼感,也無法解決造口脫垂問題 及限制患者高強度運動; 因為體認到患者的需求, 我們開發了內置型造口固定器, 藉由特殊的結構設計來搭配環形造口的型態, 同時達成固定與遠端阻擋的功能; 除此之外, 內置型設計使得造口在腹壁的位置選擇不再受到限制, 更可以讓病患有更寬廣的活動品質, 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來對抗疾病。本專利發明可以解決造口貼袋黏貼處脫落及減少滲漏,也可治療造口脫垂及讓病人可以從事高強度之工作或運動。

多專科團隊齊力守護
大腸直腸癌治療「肛」剛好

「人工肛門」不再令腸癌患者聞之色變,及早就醫達到良好預後

「人工肛門」不再令腸癌患者聞之色變,及早就醫達到良好預後

根據106年度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直腸癌仍維持癌症發生率首位,其中靠近肛門口的直腸癌患者人數約佔1/3。直腸癌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為主,曾任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盧建璋醫師表示,受限於骨盆腔的侷限與周邊神經、血管影響,在手術中切除腫瘤同時保全肛門的完整性是一大挑戰,治療過程中除了需考量腫瘤位置、大小及結構血液供應等因素外,也須避免術後產生吻合處滲漏的問題,因此基於保護性原則,手術後會為患者裝設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造口。
盧建璋主任說,目前臨床上需做永久性肛門的患者比例不到1%,然而民眾間對治療仍存在錯誤觀念,認為手術後人工肛門將永久取代代替天生的肛門,甚至因此排斥正規治療。盧建璋主任進一步說明,暫時性人工肛門會在手術後傷口癒合較穩當時,再進行手術關閉,患者不必過於擔憂。而為了在使用人工肛門造口過程中能進一步防止糞便滲漏、腹膜炎及敗血症等併發症,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團隊也持續針對人工造口技術進行研發與改進,成功研發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該技術並於今年(109)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內置式的人工造口能有效減少患者造口脫垂的問題,同時也降低患者對疾病所帶來的不安與恐懼。

腸癌照護新趨:腸照2.0,多專科團隊(MDT)突圍大腸直腸癌關卡

盧建璋主任指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以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為主流,集結各科專長,全面評估患者疾病風險與治療方案,各科別面對疾病不再單打獨鬥。以高雄長庚為例,院內多專科團隊成員涵蓋大腸直腸外科、一般外科、放射科及血液腫瘤科等,主要由大腸直腸外科啟動,在收治患者一開始即設定治療目標,並透過多專科各領域的共同討論,配置最適切的治療方針。
盧建璋主任分享,診間曾收治一名確診時已為四期腸癌合併肝轉移的48歲婦女,因患者直腸腫瘤位置靠近淋巴,難以直接安排手術切除,經由多專科由內而外相互評估,先透過化療搭配標靶成功將直腸腫瘤縮小80%,並使用射頻燒灼術(RFA)治療肝臟轉移部位,最終原發及轉移兩處腫瘤都能順利切除,患者也達到了良好的預後,重拾健康。
許多患者在聽到四期癌症就會與末期、晚期做連結,認為生命所剩無幾,而消極治療,甚至放棄就醫。盧建璋主任說,隨著醫療進步、手術革新、藥物選擇多元性與多專科團隊的治療主流,即便腫瘤出現轉移,甚至難以手術,也可藉由標靶藥物、化療或放射治療等方式縮小腫瘤,再透過手術切除,若能完全切除腫瘤,甚至可達到治癒的程度。
盧建璋主任也呼籲,即便現今大腸直腸癌在積極治療下已能達到良好的預後,但還是提醒50歲以上或本身有疾病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若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下降等症狀且持續兩週,更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才是降低疾病風險的最佳解方。